《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完善《经济学通论》学科建设的意见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推进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顺应经济和社会要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经济学通论》这门通识课是各大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然而教育教学实践发现,这门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只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三部分内容,是对宏微观经济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压缩,而忽视了其他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现实情况,从教学内容层面,对完善《经济学通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经济学通论》的课程特点

1、什么是通识课

现代通识教育从古典博雅教育发展而来,包括“通识”和“识通”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通识”,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指不同学科能够相互融通的知识;所谓“识通”,是指学习或认识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对每个人的理性和智慧发展都必要的知识。经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地位重要,是将一般的基础性的及各相关领域特有的经济理论转化为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制度及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是通识教育课程里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2、通识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通识课,《经济学通论》课程的特点就是全面性、综合性和概括性。通过学习经济学通论,能帮助非经济专业的学生掌握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经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结合理论理解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专门课程,《经济学通论》必须全面囊括经济学常识与背景,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能构建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网路,能通过全面的考虑,分析面临的经济问题,为以后的专业的更高级的经济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经济学通论教材是核心和关键。只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经济学通论教材,才能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当前经济学通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主流的《经济学通论》的教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仅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压缩,在构建经济体系方面,只建构了一个部分,而对经济理论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完全没有涉及,这对课程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忽视了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1、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

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政治经济学被削弱和被边缘化。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现在好像成了主流,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然而事实上,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精华,对分析和指导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或者简称为经济学,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马歇尔说自己的“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斯蒂格里茨、萨缪尔逊等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政治经济学。但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在体系、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等方面有差异性。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样,都是认识经济本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学,是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不同的阶级进行考虑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有精华的部分,也有庸俗的部分。需要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互补充,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经济本质。

2、中国经济史的重要性

学习经济理论与思想,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进行描述,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轨迹的学科,能帮助学生将中西方经济思想进行融合。

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经济史》中写到:“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作研究,不可各别分割。”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在文化传统的一体中,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因此,《经济学通论》教材中融入中国经济史的部分,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重视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介绍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政策、还包括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融合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构建全面的经济学通识体系

基于以上问题的阐述,结合经济学通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层面,对完善该课程的建设提出以下意见:结合现有西方经济学内容,补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两部分内容,构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通论的教材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握中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

首先,补充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在经济学通论中增添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应该进行筛选,将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增添进去,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政治经济学到内容。

其次,补充中国经济史的内容。对中国经济史的思想与发展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与汇总,编制的时候要注意,能给初学者一目了然的学习体验,不可过于复杂化,这样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推进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顺应经济和社会要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经济学通论》这门通识课是各大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然而教育教学实践发现,这门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只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三部分内容,是对宏微观经济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压缩,而忽视了其他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现实情况,从教学内容层面,对完善《经济学通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经济学通论》的课程特点

1、什么是通识课

现代通识教育从古典博雅教育发展而来,包括“通识”和“识通”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通识”,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指不同学科能够相互融通的知识;所谓“识通”,是指学习或认识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对每个人的理性和智慧发展都必要的知识。经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地位重要,是将一般的基础性的及各相关领域特有的经济理论转化为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制度及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是通识教育课程里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2、通识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通识课,《经济学通论》课程的特点就是全面性、综合性和概括性。通过学习经济学通论,能帮助非经济专业的学生掌握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经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结合理论理解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专门课程,《经济学通论》必须全面囊括经济学常识与背景,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能构建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网路,能通过全面的考虑,分析面临的经济问题,为以后的专业的更高级的经济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经济学通论教材是核心和关键。只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经济学通论教材,才能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当前经济学通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主流的《经济学通论》的教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仅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压缩,在构建经济体系方面,只建构了一个部分,而对经济理论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完全没有涉及,这对课程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忽视了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1、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

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政治经济学被削弱和被边缘化。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现在好像成了主流,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然而事实上,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精华,对分析和指导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或者简称为经济学,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马歇尔说自己的“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斯蒂格里茨、萨缪尔逊等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政治经济学。但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在体系、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等方面有差异性。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样,都是认识经济本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学,是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不同的阶级进行考虑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有精华的部分,也有庸俗的部分。需要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互补充,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经济本质。

2、中国经济史的重要性

学习经济理论与思想,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进行描述,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轨迹的学科,能帮助学生将中西方经济思想进行融合。

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经济史》中写到:“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作研究,不可各别分割。”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在文化传统的一体中,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因此,《经济学通论》教材中融入中国经济史的部分,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重视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介绍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政策、还包括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融合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构建全面的经济学通识体系

基于以上问题的阐述,结合经济学通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层面,对完善该课程的建设提出以下意见:结合现有西方经济学内容,补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史两部分内容,构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通论的教材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握中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

首先,补充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在经济学通论中增添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应该进行筛选,将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增添进去,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政治经济学到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网址: http://zgjjs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4178.shtml


上一篇: 潘庆中:增强民族品牌话语权 提升国际竞争力
下一篇: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论文_永湖泵站机组及厂房异常振动分析和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