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基于Citespace图谱量化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热点综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一、引言

经济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学者对经济史的文献计量研究并不多见,缺乏对经济史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整体文献计量分析。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经济史的文献回顾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断代经济史研究上,潘宏威对宋代江南经济研究学术史进行了回顾[1],刘玉峰对唐代经济史进行了文献回顾等[2]。也有少数学者对地区的经济史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综合而言,在经济史整体的文献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学者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经济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系统总结与思考。

Citespace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也是文献计量的常用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于全面揭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直接展现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前沿研究方向。本文拟通过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前沿变化趋势。本文选择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以来,即1986—2018年的2000余篇经济史论文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①本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1986—201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所有载文,并剔除有关征稿、书评、会议报道等内容,经过整理,一共得到2238篇论文。。之所以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作为分析的期刊,第一在于该刊是国内经济史研究的权威期刊,载文量大,且载文的内容基本是中国经济史方向的学术研究论文;第二在于该刊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自创刊以来,该刊一直坚持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的“四新”原则,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刊登的论文基本上能反映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及变化趋势。且其创刊的1986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该刊坚持“四新”原则,与时代“同呼吸”,较准地把握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史的热点与趋势。因此,选取《中国经济史研究》作为分析期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的所有载文,总结我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探寻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知识体系与结构特征,揭示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与趋势,推动国内经济史研究的进展。

二、核心作者群与热点研究机构分析

(一)核心作者群分析

本文设置发文量4篇以上作为阈值,经过检索分析发现,核心作者一共有12位(见表1)。其中大于10篇的作者有方行(21篇)、吴承明(12篇)。

方行是经济史研究的大家,在地主制经济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享誉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在清代经济史的研究上具有较深的造诣,为中国封建经济史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野。

吴承明对经济史的产业、资本、生产、流通、市场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他提出了超出传统经济概念的经济史研究,对社会所处的制度变迁、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结构进行过系统的考察,单单从经济的“量”去考察经济略显片面,必须要从社会制度的变迁深入探讨经济史的变化。他同时指出计量分析经济局限性明显,不能用模型变量代替历史思考。

表1 核心作者群序号 作者 频次1 方行 21 2 吴承明 12 3 章有义 %8 4 董志凯 %8 5 叶茂 %7 6 史志宏 %6 7 武力 %6 8 汪敬虞 %6 9 江太新 %4 10 林刚 %4 11 李文治 %4 12 刘巍 %4

(二)热点研究机构分析

本文依然设置发文量4篇以上作为阈值,检索发现核心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两类,即社科院与大学,如表2所示。

表2 核心研究机构序号 单位 频次 占比/% 序号 单位 频次 占比/%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14 14.05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7 0.31 2 厦门大学历史系 41 1.83 1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7 0.31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17 0.76 13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6 0.27 4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4 0.63 14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6 0.27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13 0.58 15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6 0.27 6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13 0.58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5 0.22 7 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 9 0.40 17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 4 0.18 8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9 0.40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 0.18 9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8 0.36 19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4 0.18 10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8 0.36 20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 0.18

由表2可知,第一,核心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的历史研究院所与经济研究院所为主。计算发现核心研究机构中,经济院所发文量占热点机构比例超过70%,说明经济史的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第二,研究机构发文量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总计发文量占热点机构比例超过65%;而排名第二的厦门大学占热点机构比例只有8%左右;排名第三的研究机构为河北大学,占热点机构比例大约4%;其余大多数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占热点机构比例都在1%左右,说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呈现出较大的梯度差异性。第三,从研究机构的分布区域分析,核心研究机构基本分布在东部、中部及北京等区域,西部地区核心研究机构相对较少,东北、西北地区基本无核心研究机构,说明核心研究机构的地域差异大。

三、热点研究内容分析

(一)知识图谱的整体概况

对学术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的关键点是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结。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分析方法,获取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学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本文运用 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在 Thresholds模式下,按照(4,4,15)(4,4,15)(5,5,20)选择阈值,得到知识图谱(见图1)。

图1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分析知识图谱,发现有两个特征:一是从研究的断代时间段分析,研究高频关注的断代经济史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清、宋代,说明断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热点内容是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宋代经济史;二是研究内容上,出现频次前三位的分别是农民、劳动者、经济体制。农民出现频次为82次,劳动者出现频次为68次,经济体制出现频次为50次。另外剥削者、商品经济、思想体系出现频次也较高,大约在45次左右。整体而言,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关键词集中在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等方面,说明学者们对农业经济史以及经济体制史的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二)断代上:近现代、明清、两宋是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断代

1.断代经济史研究的特征

文献计量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出现的频次最高,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新中国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达到171次;明清经济史研究次之,综合知识图谱内的明代、清代、道光年间、乾隆朝、清前期、万历等相关关键词发现,出现频次达到166次;宋代时期整合知识图谱内的关键词辽宋金元时代、两宋时代、熙宁五年,出现频次共计32次。其余研究的断代主要包括民国时期、唐代时期等。

整体比较而言,经济史研究的断代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距离时间特征,即距离时间越近,研究成果越多;距离时间越远,研究成果越少。例如有关夏商周等久远年代的经济史研究成果远远少于唐宋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距离年代越久远,史料搜集越有难度,导致研究的困难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越来越复杂,可供探讨的研究点相对较多,从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的复杂变化中探寻一般规律,更有利于指导现实经济发展,更容易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2.断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出现频次达171次,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史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料搜集相对便捷,研究较多;二是这一阶段的经济史研究对于总结经济建设成就、探索经济建设规律、展望经济未来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与当前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更紧密的现实联系,更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发展的国情,因此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尤为关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词中,主要研究集中分布在中国财政以及政府预算管理的演变、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业化发展、铁路、旅游以及医疗改革等热点经济实用领域。同时还有一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如关于欧洲中心论与中国中心论的讨论等。在研究方法上,史料搜集与定性思考研究较多,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史学研究的兴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计量研究日益多见。但是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史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一方面是受经济史料和经济数据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制度因素难以量化,结合建国以来的经济现象如何进行制度因素的分析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明清经济史。关于明清断代经济史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达166次,说明明清时期的经济史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明清时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同时是我国封建经济最后的繁荣时期。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出台,如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代雍正的“摊丁入亩”等。可以说这一阶段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等都取得显著成效,这可能也是引起学者们普遍关注明清时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史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例如徐泓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等问题展开了研究[3]。整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详细比较分析了明清两代的耕地、人口以及手工业和农业、商品流通与市场、自由雇佣劳动力及行会组织等相关问题,并且对比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萌芽前后发生的行业,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二是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比如张海英研究了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制度的演变[4],江太新归纳了明清时期土地股份所有制的萌生及其对地权分割制度的演变[5]。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研究多注重探讨经济环境变化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三是关于经济部门的研究,集中在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棉纺经济、版印刷业等方面,例如李伯重考察了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6]。四是关于商人与商业组织的研究。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兴起,成为影响中国商坛的两大商业组织,主要的研究也集中在晋商与徽商。例如刘秋根、谢秀丽分析了明清徽商工商业铺店合伙制形态[7],成艳萍从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探讨了明清晋商兴衰的相关问题[8]。可见学者们不仅关注商业组织内部的结构形态,同时还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明清时期商业组织的兴起与衰败,得出明清时期商帮的兴起与衰败不仅与国内经济环境及自身经营有关,还与全球经济变化紧密关联。学者们将国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全球联系,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视野。五是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例如陈忠平考察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9]。更为可喜的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在明清断代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研究成果。自建国以来,学者们普遍重视经济史的整体制度变化研究,对于区域性、民族性的经济史研究较为少见,改革开放后,各地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尤为迅速,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历史经验的借鉴,推动了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1987年深圳召开了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国际学术讨论会,区域经济研究开始兴起,研究的断代特征集中在明清两代[10]136。如张雪慧对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类型展开了研究[11]。整体而言,明清时期的区域经济史和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经济类型、生产关系、民族贸易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为主要方法,探讨少数民族的经济生产形态等演变规律。六是关于其他研究,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农田水利、对外贸易、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研究。

两宋经济史。关于宋代断代经济史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为32次,相对于明清及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研究成就。宋代经济在中国经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历史学家的眼里,不仅宋代经济发展成就颇具吸引力,同时在两宋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变迁中所呈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魅力与活力的深刻体现。自永嘉南渡后,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历经隋唐开发,宋代重点依赖的江南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其经济地位尤为重要,宋代经济史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一是宋代的贸易经济研究。两宋海外贸易尤为繁荣,学者们对宋代的贸易经济研究也颇为丰富,如黄纯艳对宋代的近海贸易展开了深入论述[12]。整体而言,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研究较多,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海外市场和内地市场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帮助。另外,随着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关于宋代的海外贸易以及海上航运研究近年来有所增加。二是宋代的经济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赋役与财政史、财政分配与支用研究等方面。例如方宝璋分析了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财经职能[13],尹向阳分析和研究了宋代政府市场管制制度的演进[14]。宋代经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中之热,注重探讨制度的内部演变规律。三是宋代经济部门的研究,主要是宋代手工业、农业、金融业等方面的研究。宋代陶瓷等手工业闻名世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较多。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金融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秋根等研究了宋代商业货币金融史的变迁[15]。在宋代,土地制度和商业的产权结构逐步明晰,商业新信用体系逐步形成,加上市场交易方式变迁和纸币的出现,金融等新兴工业部门取得了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四是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救灾、城市与乡村经济、宋代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总结而言,近年来关于宋代经济史的海外贸易研究逐步兴起,体现了国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响应。另外,宋代经济史的研究注重比较,如经济制度的变迁比较、宋唐经济的变迁比较等,这推动了宋代经济史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三)内容上:农民农业、劳动者、经济体制是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内容

关于农民的研究。关键词农民的频次达到82次,说明经济史研究对于农民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这些研究大概分为如下几类:第一,农民离村研究。例如李楠利用计量模型对近代农民离村原因进行了研究[16]。农民离村是造成当前农村空巢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学者们尝试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离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对新时期我国乡贤文化、乡村振兴等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第二,农村土地相关问题研究。例如苏少之研究了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新富农经济的经营结构与经营方式等问题[17]。但是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农村家庭手工业研究、棉纺织业研究,如林刚考察研究了农村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18]。第四,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如租赁佃关系、农商关系的研究,官民匠与农民的身份关系的研究。例如王小嘉具体考察并研究了从“二五”到“三七五”期间的近代浙江租佃制度与国民党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嬗变[19]。第五,农村的税负与农民负担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农民的税负制度演变和农民的负担变化等,例如王丹莉测算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变以及农民的负担变化[20]。学者们逐步关注农民的税负负担,同时从历史视角分析,农业税负问题关乎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目标的最终实现,说明学者们的关注点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第六,其他研究,主要是关于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研究。结合现实而言,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多数学者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劳动力外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等的相关研究可以给我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参考。

关于劳动者的研究。关键词劳动者出现的频次为68次,主要研究集中在雇佣劳动、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的利用。第一,雇佣劳动研究。如刘克祥分析了清代农业封建性雇佣劳动[21]。学者们的研究整体上是围绕雇佣劳动与资本主义发展而展开,农村劳动力的商品化进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劳动力转移研究。例如杜建军等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2]。整体而言,学者们展开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以及正负面影响等方面,计量研究相对较多。第三,劳动力的利用研究,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利用效率展开研究,如马俊亚研究了近代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层次与劳动力循环等[23]。

关于经济体制的研究。关键词经济体制出现的频次达到50次,说明学者们比较关注经济体制方面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历来朝代兴衰都与经济体制变革关系紧密。学者们尝试通过梳理经济体制改革,总结经济体制变革的内在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既有对古代农村经济体制展开研究的,如江太新考察研究了明清时期农业经济体制[24],也有对近现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研究的,如陈廷煊分析研究了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发展[25]。这些研究中,研究方法比较重视史料收集,研究内容则重视对农村经济体制变化的规律探索。二是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研究。1949年建国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期间我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以后开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关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少学者展开了讨论和研究。高萍分析了建国后我国为何选择计划经济体制[26],董志凯回顾了1992—2001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之路,提出市场经济是适合新时期我国发展的经济体制[27]。整体看来,学者们的研究带有回顾性和反思性,即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为何适用于建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而市场经济体制为何适用于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三是关于政府职能的演变研究。例如高萍对建国50年来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启示[26],武力考察分析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互动[28]。整体而言,学者们力求通过对历史经济体制演变规律的探索,寻求未来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29]。

(四)知识基础分析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代表着学者们对某一领域或节点的关注程度,在知识图谱中反映的是年轮的大小,年轮越大表示研究越热,而关键词的中心性则代表着某一研究节点在该研究领域的枢纽作用。一般而言,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说明其在整个研究领域的枢纽作用越大,是对不同知识中枢的连接,充当着基础知识的角色。

利用Citespace,分析搜索的关键词,其中心性如表3所示。

表3 排名前20中心性关键词序号 频次 中心性 关键词1 139 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2 36 0.28 农业3 82 0.18 农民4 27 0.11 财政管理5 21 0.11 商业6 18 0.09 上海7 68 0.08 劳动者8 31 0.08 清代9 27 0.08 清代前期10 14 0.08 先生11 19 0.07 明清时期12 47 0.06 剥削者13 25 0.06 农村14 15 0.06 粮食15 %8 0.06 帝国主义16 16 0.05 金融机构17 15 0.05 乾隆年间18 %9 0.05 官府19 50 0.04 经济体制20 43 0.04 思想体系

分析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排序,发现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的热点基本充当着研究的基础知识角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是研究的频次还是研究的中心性都是最高。固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断代的名称,将其作为研究的枢纽或基础知识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分析其他关键词也可发现其研究的中心性和枢纽性特征。农民、农业以及财政管理等出现的频次与中心性排名相对较高,说明农民、农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基础知识的角色。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史的研究,永远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传统研究中关于封建地主经济、农村土地制度、租佃制、小农经营的研究已非常丰富,构建了封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石,近年来经济史的研究不仅以农业生产史和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为中心,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农业经济史的研究已逐步扩展到思想史、文化史、农业生态史等领域[10]148,农业史的研究充当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枢纽作用。另外。财政管理即使出现的频次不高,但是其中心性相对较强,说明其枢纽作用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管理体系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在封建社会,财政是封建王朝关注的重心之一。建国以后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财政管理的研究未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到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家职能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当时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着“以史为鉴”的思路,学术界将目光转移到中国历史上。从这一时期开始,经济史研究中的财政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经济史问题都建立在财政税收上。不少学者在探究历史上的经济规律时都着重考虑财政因素,诸如屯田、仓廪、府库、专卖等因素,力求探索经济体制内部的规律。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即使有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很高,但是其中心性并不高。例如经济体制出现的频次为50,但是研究中心性只有0.04,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经济体制过于宏观,难以整体上把握微观经济现象的内部规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等研究的兴起,经济体制研究进一步细化,其没有成为研究的枢纽和桥梁。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研究》1982—2018年的所有载文进行文献计量与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从断代上分析,热点集中在近现代经济史、明清经济史和宋代经济史三个断代;从研究的内容上分析,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劳动力、农民、经济体制三个方面;从研究中心性分析,农民、农业、财政管理等是经济史研究的枢纽和桥梁。

纵观本文,即使通过Citespace对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分析,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本文只选择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本期刊的载文,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搜索、整理,扩大样本范围,对经济史研究的整体热点与趋势进行更大范围的分析,提升研究的说服力。

[1] 潘宏威.宋代江南经济研究学术史回顾[J].宜春学院学报,2011(9):102-104.

[2] 刘玉峰.20世纪前半叶唐代经济史研究回顾[J].思想战线,2008(4):100-106.

[3] 徐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范式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1):169-181.

[4] 张海英.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130-139.

[5] 江太新.明清时期土地股份所有制萌生及其对地权的分割[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104-115.

[6]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96-109.

[7] 刘秋根,谢秀丽.明清徽商工商业铺店合伙制形态:三种徽商帐簿的表面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79-87.

[8] 成艳萍.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明清晋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32-36.

[9]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2):24-40.

[10] 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3):126-150.

[11] 张雪慧.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类型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3):90-99.

[12] 黄纯艳.论宋代的近海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2):84-96.

[13] 方宝璋.略论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财经职能[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5):50-60.

[14] 尹向阳.宋代政府市场管制制度演进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46-53.

[15] 刘秋根,崔铭,唐晔.宋代以来商业货币金融史的变迁:唐宋变革与明清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4):167-171.

[16] 李楠.近代农民离村决定因素的再讨论:一个历史计量学的视角[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2):10-20.

[17] 苏少之.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新富农经济的经营结构与经营方式[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39-48.

[18] 林刚.1927-1937年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新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2):17-33.

[19] 王小嘉.从二五到三七五:近代浙江租佃制度与国民党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嬗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4):151-159.

[20] 王丹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担变化趋势的历史解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1):38-48.

[21] 刘克祥.甲午战后的中国农业封建性雇佣劳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1):41-54.

[22] 杜建军,汪伟,丁晓钦.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城市经济增长:1980-2011[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4):84-93.

[23] 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层次与劳动力循环[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21-31.

[24] 江太新.对明清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5):5-15.

[25] 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13-22.

[26] 高萍.50年来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与启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14-24.

[27] 董志凯.转型之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1992-2001[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1-19.

[28] 武力.略论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互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14-23.

[29] 彭凯翔.历史视野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近年中国经济史之计量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5(5):178-191.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网址: http://zgjjs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4173.shtml


上一篇: 经济史的写法 ——读《剑桥中国经济史》(笔谈)
下一篇: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论文_永湖泵站机组及厂房异常振动分析和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